乐乐给大家谈谈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及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而是什么意思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
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而是什么意思)
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而是什么意思)
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而是什么意思)
1、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2、1、此内容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原文内容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4、又名《劝学篇》。
5、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6、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7、前一部分(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8、扩展资料:1、《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9、思想家、文学家、家,时人尊称“荀卿”。
10、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11、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2、3、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的治国理念。
13、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14、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15、参考资料:。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