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国子监文学课 国子监文学课一天答题几次
国子监文学课 国子监文学课一天答题几次
国子监,又叫国子学,是在古代封建的教育管理机关和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学府的功能。国子监与太学可以互称,经常以太学指代国子监。“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教育管理的功能。国子学出现很早,但是在隋大业三年(607)才改称国子监。
《国子监来了个女》桑祈官配是晏云之,他们两个人阴阳错下相识,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爱上对方,经历多次考验和曲折之后,桑祈和晏云之成亲,终成眷属。
在国子监中肄业诸生,统称监生。其名始于唐代。明清入监之途甚多,主要来自考选,或由特许,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等名目。明初,监生与科举、荐举同为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之一。又,由捐纳而取得应试资格者,亦称监生。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往往并不就监读书。《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每负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监考留。会试下第举人,入监卒业。又因谏官关贤奏,设为定例。府、州、县学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一等入国子监......日本、琉球、暹罗诸国亦皆有官生入监读书。”桑祈和别人打说自己会让晏云之收下自己的荷包,为了完成约,桑祈要想办法接近晏云之,而他是国子监的授课老师,所以桑祈想尽办法进入了国子监,还因此成为了那里有史以来名女。国子监在此之前都是只招收男的,桑祈的出现让所有人都非常惊讶,而桑祈为了赢总是找机会接近晏云之。
晏云之一开始对桑祈的态度十分冷漠,但后来他们的关系却在机缘巧合下慢慢发生改变,桑祈活泼可爱,古灵精怪,她渐渐走进了晏云之心里,两个人的命运从此纠缠在一起,虽然桑祈和晏云之的爱情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过还好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国子监造句如下:
1、记得有一次我与同学相伴去借书,国子监街口大变样,士兵、美式吉普车出现在马路上,演员浦克正在路边与人商谈着什么,围观的人十分多。
2、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7、春,吴伟业任国子监祭酒;岁暮,以奉嗣母丧南归。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
3、在游览时,这位国子监的直讲不时地问话于安石,在对答问题时,安石气定神凝,应对如流,其涉猎之广,见解之奇,以及深入世务,令人喜中有忧。
4、清朝的康熙年间,始有留学生来华学习,多在国子监学习满、汉语言,由专人,学成遣归。
5、朱元璋亲自为国子监制定课程科目,对监生的学业管理实行升级与学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并创立了监生历事制度。
6、很多国学专家认为,孔庙和国子监是传统文化重地,题匾应遵旧制,以从右向左的原则来书写。
8、其余掌院学士、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鸾仪衙门诸缺额,未暇细数。
9、到了明代不仅在此间建立观象台、国子监,文采汇当然,奇书里是否包含着“锁魔之法”的记载我们不知道,但关于的书籍,肯定少不了。流,还褒扬武义,立功臣庙,庙里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沐英等。
10、有一次,周怡、姜宝(凤阿)邀请他到国子监所在地鸡鸣寺凭虚阁讲学,六馆诸生大多参加,观者如堵《王龙溪先生文集》卷五《南雍诸友鸡鸣凭虚阁会语》。
“国子监”最早是的一所皇家教育机构,是专门培养和选拔官僚子弟的高等学府。它起源于唐朝,被认为是古代最的教育机构之一,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除元朝外),始终处于古代教育的中心地位。
国子监设立在京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骨干官员,使其具备文化水平和官场经验。在宋代,国子监开始向开放,普通人也被允许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以古代学校名。古文献记载,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皆为教育上层贵胄子弟之所,为古之国学,也即太学。太学之始置,在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并立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实施教育,受教者称博士总。至唐代,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同属国子监。宋代兼设国子、太学。明以后,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称监生,别称太学生。《汉书.武帝纪》:“[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悯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崇乡之化,在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员,学者益广。”期通过考试成为官员、走上官场。
国子监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化课程,包括《周礼》、《礼记》、《春秋》、《诗经》、《论语》等古典著作,另外还有诗、书、论等文体的训练,以及各种礼仪等学科。
在古代,国子监曾经是精英和名流荟萃之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高学识和才干的官员、文化名流和思想家,对于的、文化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贡献。
明代前期是封建地方官学最兴盛的时期。在明太祖立国初期,即在全国各州、府、县设立州、府、县学,在防区卫所设立卫学,乡村设社学,全国共设有学校1700余处。清代的官学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制度。
1.童生: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童子试、小试,俗称小考。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生试的次弟为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和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参见县试、府试、院试。
2.殿试:科举考试中的一段。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元无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2、原指参加殿试的贡士,后泛用为对士人的敬称。《宣和遗事》前仪式:“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折:“俺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4.举人: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成为一种出身资格。又俗称“孝廉”。《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元年三月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唐白居易《把酒思闲事》诗:“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清赵翼《陔余丛考.举人》:“今世俗别称举人曰孝廉,以孝廉本郡国所举也。然汉时举人名目甚多,如贤良方正、文学有道、直言极谏、茂才异等、明阴阳、明兵法、能治狱,有行义之类,皆郡国所举,而孝廉特其一途耳,今专以此为举人之称,盖孝廉乃每岁所常举,其他则随时诏士,而不能入仕;今乡试已中者为举人,即会试不第,亦不必再应乡举,而并可依科就选。”参阅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5.六艺: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周礼.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源于唐、宋时的府试、州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贡生、荫生、官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朝廷庆典加科称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可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明史.选举志》:“三年,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陶福履《常谈.乡试》:“[周官]: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颁于乡吏,使各教其所治。三年,则乡大夫,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献其书于王,此乡试所由昉也。唐之乡贡、宋之漕试,即今乡试也。”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节:“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于城内东南方建立贡院,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
7.县试:亦称县考。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取得入学资格的士子,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保其无冒籍、匿丧、顶替、捏姓名、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之子孙,方准应考。约试五场,各场分别试四书文(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场录取后即具备参加上级府试的资格。以下各场续考与否,听凭自愿。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章节:“顺治时,县、府试取额有定,照入学名数,县考取二倍、府考取一倍,以送院考。康熙三十九年,令府、州、县考取童生不必限数,倘滥送由学政参覆。”
8.监生:
9.秀才:本为优异人才的通称。至汉始为举士科目之一。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三国魏后复称为秀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后渐废,仅作为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采荐举之法,曾举秀才数十人,授以知府等官。以后即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百不匿,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秀异之材,可为士者。”《汉书.武帝记》:“五年冬......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恃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衔相及使绝国者。”清赵翼《陔余丛考.秀才》:“唐初秀才试方略策三道,其后举人惮于略之科,为秀才者殆绝,而多趋明经、进士,然唐时凡举子皆称秀才......元、明以来,秀才为读书者之通称。今俗犹以府、县学生员为秀才,盖亦沿称也。府、县学生员之制始于明。”
10.国学:
西周时代为天子及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按学生年龄又分为大学、小学。大学即辟雍,规模较大,中有五学,分科典礼、音乐、文字、舞蹈等。小学,规模较小,司教的民称为“小辅”。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公卿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其余众子则十五岁入小学。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兼及一般行为情形均有金文及文献的记载。至汉代则发展为太学。《大孟鼎》铭文:“女妹(昧)辰又大服,余侍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熟,有庠......国有学。”《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11.科举:
封建的教育考试制度。荐举与考试之法起源甚早。隋代,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的垄断,炀帝时始设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等科,分科取士,因称科举。称制时,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宋以后,科举皆用儒家经义。明、清两代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体式为八股文,解释并须依照朱熹《四书集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为显示其“至公”,规定了各种制度以防止舞弊,实际上,弊端极多。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始废。然科举制度对中下层知识分子走上舞台、废除门阀世族垄断政权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对唐宋以下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影响至深。《清史稿.选举志》:“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学,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后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唐之制度.科举》:“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上一大变革也。”毛礼锐等《古代教育史》第六章第二节:“隋唐以前是选举,隋唐以后是考试,这是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自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是因为科举制度最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成为有力的统治工具之一。”又“从两汉的荐举,经过‘九品中正’制度,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是古代取士制度从豪强把持到皇权独揽的发展过程。”
1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王增清先生《明清国子监的藏书和利用》一文。2.太学:
13.国子监:
古代的学府。晋武帝时设立国子学,隶属太常。北齐更名国子寺,成为机构,主官为祭酒。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以后历代大体沿其称。唐代国子监分为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除事务官外。负责教育工作的为博士与助教。宋、元以后渐存国子一学。明代南、北亦各设国子学,称为南监、北监,国子学生由州、县学选拔贡入肄业。清代则可由捐纳取得监生名义,不必在监受业。唐高宗时,曾据《周礼》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世又以“成均”为国子监的别称。《晋书.职官志》:“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宋史.儒林传一.崔颂》:“宋初,判国子监......建隆三年夏,始会生徒讲说,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赐之。每临幸国学,召颂与语,因及经义,颂应答无滞。”宋王之道《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诗:“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16.会元: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名为会元。《明史.选举志》:“会试为会元。”《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上以会元韩苂为状元,榜中解元皆改庶常。”
17.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者为元,乡试称解元,会试称会元,殿试称状元。基称唐代已有,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后亦称殿元、鼎元。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世称进士廷试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三元》:“正统十年乙丑,商公辂由解元、会元捷状元。终明世三元,公及黄观而已。先是文运独盛于江西,故有‘状元多吉水,朝内半江西,’之谣。”参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19.孝廉: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每年进行,以封建德行为人才标准。东汉时尤为进取者必由之路。然常为世家大族所纵。《汉书.董仲舒传》:“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又《武帝纪》:“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后汉书.百官志五》:“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人。”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明清两代举人的别称。《二十二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何孝廉定去了。”
20.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21.雁塔题名:唐代新进士及第,赐宴后,有前往慈恩寺(在今西安寺南)在大雁塔下题写自己姓名与诗的风尚。后因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会昌中,曾为宰相李德裕禁止,后恢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时白乐天二十七。”又“进士题名,自神龙(唐中宗年号)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会昌三年,赞皇公(指李德裕)为上相......于是向之题名,各皆削法,盖赞皇公不由科第,故设法以排之。洎公失意,悉复旧态。”元郑德辉《驺梅香》第三折:“道,你若是凤墀得志,雁塔题名,可早来呵。”
1.童生: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童子试、小试,俗称小考。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生试的次弟为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和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参见县试、府试、院试。
2.殿试:科举考试中的一段。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元无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2、原指参加殿试的贡士,后泛用为对士人的敬称。《宣和遗事》前仪式:“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折:“俺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4.举人: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成为一种出身资格。又俗称“孝廉”。《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元年三月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唐白居易《把酒思闲事》诗:“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清赵翼《陔余丛考.举人》:“今世俗别称举人曰孝廉,以孝廉本郡国所举也。然汉时举人名目甚多,如贤良方正、文学有道、直言极谏、茂才异等、明阴阳、明兵法、能治狱,有行义之类,皆郡国所举,而孝廉特其一途耳,今专以此为举人之称,盖孝廉乃每岁所常举,其他则随时诏士,而不能入仕;今乡试已中者为举人,即会试不第,亦不必再应乡举,而并可依科就选。”参阅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5.六艺: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周礼.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源于唐、宋时的府试、州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贡生、荫生、官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朝廷庆典加科称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可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明史.选举志》:“三年,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陶福履《常谈.乡试》:“[周官]: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颁于乡吏,使各教其所治。三年,则乡大夫,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献其书于王,此乡试所由昉也。唐之乡贡、宋之漕试,即今乡试也。”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节:“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于城内东南方建立贡院,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
7.县试:亦称县考。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取得入学资格的士子,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保其无冒籍、匿丧、顶替、捏姓名、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之子孙,方准应考。约试五场,各场分别试四书文(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场录取后即具备参加上级府试的资格。以下各场续考与否,听凭自愿。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章节:“顺治时,县、府试取额有定,照入学名数,县考取二倍、府考取一倍,以送院考。康熙三十九年,令府、州、县考取童生不必限数,倘滥送由学政参覆。”
8.监生:
9.秀才:本为优异人才的通称。至汉始为举士科目之一。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三国魏后复称为秀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后渐废,仅作为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采荐举之法,曾举秀才数十人,授以知府等官。以后即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百不匿,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秀异之材,可为士者。”《汉书.武帝记》:“五年冬......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恃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衔相及使绝国者。”清赵翼《陔余丛考.秀才》:“唐初秀才试方略策三道,其后举人惮于略之科,为秀才者殆绝,而多趋明经、进士,然唐时凡举子皆称秀才......元、明以来,秀才为读书者之通称。今俗犹以府、县学生员为秀才,盖亦沿称也。府、县学生员之制始于明。”
10.国学:
西周时代为天子及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按学生年龄又分为大学、小学。大学即辟雍,规模较大,中有五学,分科典礼、音乐、文字、舞蹈等。小学,规模较小,司教的民称为“小辅”。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公卿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其余众子则十五岁入小学。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兼及一般行为情形均有金文及文献的记载。至汉代则发展为太学。《大孟鼎》铭文:“女妹(昧)辰又大服,余侍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熟,有庠......国有学。”《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11.科举:
封建的教育考试制度。荐举与考试之法起源甚早。隋代,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的垄断,炀帝时始设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等科,分科取士,因称科举。称制时,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宋以后,科举皆用儒家经义。明、清两代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体式为八股文,解释并须依照朱熹《四书集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为显示其“至公”,规定了各种制度以防止舞弊,实际上,弊端极多。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始废。然科举制度对中下层知识分子走上舞台、废除门阀世族垄断政权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对唐宋以下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影响至深。《清史稿.选举志》:“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学,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后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唐之制度.科举》:“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上一大变革也。”毛礼锐等《古代教育史》第六章第二节:“隋唐以前是选举,隋唐以后是考试,这是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自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是因为科举制度最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成为有力的统治工具之一。”又“从两汉的荐举,经过‘九品中正’制度,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是古代取士制度从豪强把持到皇权独揽的发展过程。”
12.太学:
13.国子监:
古代的学府。晋武帝时设立国子学,隶属太常。北齐更名国子寺,成为机构,主官为祭酒。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以后历代大体沿其称。唐代国子监分为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除事务官外。负责教育工作的为博士与助教。宋、元以后渐存国子一学。明代南、北亦各设国子学,称为南监、北监,国子学生由州、县学选拔贡入肄业。清代则可由捐纳取得监生名义,不必在监受业。唐高宗时,曾据《周礼》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世又以“成均”为国子监的别称。《晋书.职官志》:“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宋史.儒林传一.崔颂》:“宋初,判国子监......建隆三年夏,始会生徒讲说,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赐之。每临幸国学,召颂与语,因及经义,颂应答无滞。”宋王之道《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诗:“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16.会元: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名为会元。《明史.选举志》:“会试为会元。”《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上以会元韩苂为状元,榜中解元皆改庶常。”
17.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者为元,乡试称解元,会试称会元,殿试称状元。基称唐代已有,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后亦称殿元、鼎元。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世称进士廷试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三元》:“正统十年乙丑,商公辂由解元、会元捷状元。终明世三元,公及黄观而已。先是文运独盛于江西,故有‘状元多吉水,朝内半江西,’之谣。”参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19.孝廉: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每年进行,以封建德行为人才标准。东汉时尤为进取者必由之路。然常为世家大族所纵。《汉书.董仲舒传》:“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又《武帝纪》:“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后汉书.百官志五》:“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人。”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明清两代举人的别称。《二十二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何孝廉定去了。”
20.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21.雁塔题名:唐代新进士及第,赐宴后,有前往慈恩寺(在今西安寺南)在大雁塔下题写自己姓名与诗的风尚。后因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会昌中,曾为宰相李德裕禁止,后恢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时白乐天二十七。”又“进士题名,自神龙(唐中宗年号)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会昌三年,赞皇公(指李德裕)为上相......于是向之题名,各皆削法,盖赞皇公不由科第,故设法以排之。洎公失意,悉复旧态。”元郑德辉《驺梅香》第三折:“道,你若是凤墀得志,雁塔题名,可早来呵。”
判官笔是一种兵器,主要用于取穴打位。
判官笔武术杂兵械之一,属暗器类。又称状元笔。器形似笔,笔头尖细,笔把粗圆,也有两端均为笔头的,笔身中间有一圆环,形状比较接近峨眉刺,环套在手指笔可以旋转,还有的只是一端有笔头在笔的尾部有环也是可以让笔旋转的。笔长约20厘米——30厘米,前端稍重于后端,多以硬木或金属制成。主要用法有穿、点、挑、刺、戳等。动作招势有穿喉、仙女引针、白猿献果、叶底偷桃,双蝶舞花等。
判官笔
判官笔
判官笔,又称状元笔,在的传统武器里,属于外三门。武术杂兵械之一。
洪太尉听了,心中惊怪,想道:“我且试看魔王一看。”便对真人说道:“你且开门来,我看魔王甚么模样。”真人告道:“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诸人不许擅开。”太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疾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
洪信之所以觉得里面不可能有魔王,乃是认为,他读完了“一鉴之书”,根本没有什么锁魔之法。既然我没看到的,当然就是没有。
(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列位看官,什么是一鉴之书呢?
翻翻字典,可以知道,乃是指“国子监收藏的所有书籍。武侠中一种点穴的武器,酷似笔状在的传统武器里,属于外三门。功夫小巧,闪展腾挪为主。”
国子监是古代学府。《宋史》记载,“凡学皆隶国子监。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初无定员,后以二百人为额。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及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
天下才俊,皆入国子监。看来,当年洪太尉也是大宋数千青年才俊里的一个了。
既是的“大学”,想来,藏书一定很丰富吧。
那么,国子监里有些什么书呢?
里面写到,国子监的课本,主要是四书五经及其相关的注解书籍;还有二十一史等史册。
里面还写到,南京国子监原为集庆路儒学,曾有“宋御书石经本,且多诸家奇书,卷数以数千计,经兵火后,元人收购亦略备全,及改为国子学而元书皆不存”。
从中可知,南京国子监本来只是地方儒学,宋朝时,藏有几千卷“诸家奇书”。
地方学校藏的奇书都有那么多,显然,北宋都城汴梁的太学,会有更多奇书收藏。
(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饱读诗书的洪太尉,难道不能举一反三,既知有“神之道”,却不信有魔王3.进士:应试中选之称。唐代,进士考试合格谓之及第。明清只殿试一甲、二、三各赐进士及第,余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不称及第。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奏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趋附其门......今日已定,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明洪武四年太祖始策问会试者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理士及第三,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以次授官。”?
他之所以如此,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两个。
其一,他撒谎了。
他根本没把国子监的书都读完。那些奇书,他完全没有涉猎,只以读四书五经考进士为重点。他宣称自己学富五车,道士,达到智力辗压的目的。让道士们觉得,这么厉害,说不定真是我们的老祖宗搞错了呢?
其二、他读傻了。
这不是洪太尉一个人的问题。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记载——
京师向有谚语云:“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方。”盖讥名实之不称也。然正不止此:儒生之曳白,无如国子监……
(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名实之不称也就是名不副实,翰林院的文章已是如此,国子监的儒生则经常“卷纸空白,只字未写”……都在那混日子。
不管洪太尉是哪种情形,他犯下的错,是的;他的言行,教训深刻。
作为喜欢读书爱好刷文的人,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我觉得,就六个字。
别,读活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