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卷高考古诗题讲解 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翻译

投档分数 2025-05-03 10:33:34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和古诗题有什么解题方法?

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其实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和古诗题都是有套路的。现代文阅读题目类型都不了太多。你做的多了,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答题规律。古诗题的问题设置也有一定的套路。你多做几道古诗题,然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他每次的出题都是不了太多的,然后你根据正确档案就可以分析出来,答题套路。

新一卷高考古诗题讲解 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翻译新一卷高考古诗题讲解 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翻译


新一卷高考古诗题讲解 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翻译


折柳表惜别

高考语文的阅读题和古诗题都有答题模板,背诵答题模板真的有用,还有多做不同类型的题,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就会特别容易答对每道题,保证不丢分先。平时有时间的话多看看课外书,多培养自己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真的有帮助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这种题型,如果你碰到的话,那你就比较幸运,因为这种题材只需要我们背诵一些答题模板即可。如果你碰到了散文。这个就需要你仔细的去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最深层次的意思,这是在现代文阅读中比较难的一个题型,古诗题的话,你就要在平时积累一些意象或者是一些手法。可以让你及时的判断。

我认为,现在高考中的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读懂这篇文章,能够理解到作者所说的意思。同学一般这是篇文章都会表达了作者的一些心情比如思乡或者说是对生活的无奈等这些感情。

我觉得语文现代文阅读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他在文中都会给具体的,你只需要仔细的阅读,然后根据问题在文中找就可以了。然后古诗题的话就要靠你的日积月累和文言文理解能力了。

现代文阅读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勾画一些句子,问题中出现的一定都是在原文中,但是有的时候是需要理解,有的时候是细节题,如果你非常仔细,那么你有可能是会打正确的,而古诗题你必须要了解很多的,古代背景一些常用的词语你必须要记住,这样就会很有帮助。

语文素养的积累真的是长年累月的,就是你之前的基础,语文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巨大提升,而且说你其实努力去学你也很难达到120分的是130分以上,那就会稍微好一点,110分都没有问题。所以说古文和古诗词的阅读都是有技巧的古文,要将文章的大概意思理解得通,当你古文读的数量多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个莫名的感觉,哪怕你读不懂,但是你能大概感觉出全篇的意思,那这样一翻译就会简单很多,翻译也没有问题了,那其他的自然就没有问题了。

怎么评析一首诗?

一 、鉴赏人物形象型

自1月25日早晨开启寒英语朗读接龙,朗读内容为三年级英语课本或者其他英语书籍。且每天附加半张写有日期的练字,一并发图接龙。

竹象征正直谦虚的胸怀

朗读要求:

1. 放慢速度,语音标准,语调自然。

2. 如果态度不认真将会被踢出英语群!

书写要求:认真书写,重质量轻数量,写半张的。

1.孙越洋朗读29天,练字29天

2.吴家彧朗读32天,练字32天

3.盛俊杰朗读32天,练字32天

4金国焕朗读32天,练字32天

5李文龙朗读32天,练字32天

6.柳依依朗读29天,练字29天

7.王佳朗读32天,练字32天

8杨一硕朗读30天,练字30天

9谭茵朗读24天,练字24天

10石润霖朗读25天 练字15天

11毛紫涵朗读30天 练字33天

12孙铄朗读读30天 练字29天

13付瀚毅朗读26天 练字26天

14范有为朗读32天练字32天

15周望聪朗读30天 练字30天

16吕茜朗读29天,练字29天

17杨子诺朗读20天,练字20天

18潘佳琪朗读32天,练字32天

19杨俊逸朗读28天,练字28天

20王钺祺朗读24天,练字24天

21王力清朗读27天,练字27天

23徐梓轩朗读21 天,练字21天

24崔明凯朗读29天,练字29天

25尚栩音朗读32天,练字32天

26贾昕媛朗读14天,练字14天

28臧秋硕朗读29天,练字29天

29田汶轩朗读30天,练字30天

30郝科睿朗读29天,练字29天

31吕恩锋朗读23天,练字23天

33潘炫妤朗读22天练字22天

34丛晓蕊朗读29天练字29天

35刘佳惠朗读27天练字27天

36万浩宇朗读天9,练字9天

37张梦璐朗读3天,练字3天

39李欣益朗读24天,练字11

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十一年,200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Ⅰ卷;现在用简答题(卷一般仍保留一小题为选择题),置于第Ⅱ卷。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上面列举的五首诗,无一不是“浅易”的古代诗歌。(2)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读王维的《过香积寺》,首先要认定标题中的“过”是寻访,而不是“路过”;读张籍的《秋思》,由题目及诗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比如2003年的试题,首先要求依据题干中有关“诗眼”概念的解说,确认“咽”与“冷”是诗眼;又要求“结合全诗”说明“为什么”,这就需要整合全诗。具体而言有三个要点:一是“咽”“冷”运用了比拟、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景象更为生动形象,这是语言技巧层面的鉴赏;二是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这是诗歌形象层面的鉴赏;三是表达出作者禅寂的心境和追求,这是思想感情层面的鉴赏。可惜的是,许多考生根本不注意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也就无确赏析,于是有不少这样的:“……因为这两个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泉声和日色与危石和青松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全诗的主旨相照应。”此类除了套话外,没有一点有价值的“赏析”,自然只能得0分。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比如《秋思》一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如山东卷考查的《江阴浮远堂》,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民族之“愁”,“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一种常人少有的心理,将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表现力。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

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的避免失分.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的避免失分.

高考古诗词鉴赏怎么不考苏辙?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因为他的诗歌经典的不是很多。他们现在考的都是那种非常经典的诗词,然后从中选出来进行考察,如果是个的质量不是很高就不会被选中,所以说它比考的比较少。

32程杨朗读第30天,练字30天

不排除考的可能,一般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的是一些特别知名诗人的不太知名的诗词,或者不太知名诗人的知名诗词。从考试形式来看,古诗词鉴赏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考查形式,客观题着重观测考生对于细节的把控,例如写作手法类别和作者情感倾向等;主观题侧重考量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对古诗词整体上的把控。

这不很正常的问题吗,想想古诗那么多,不考苏辙非常正常

因为高考范围比较广。可能只会考经典的语句。也许那个诗不是特别的经典,

高考出什么是预测不了的,出那个诗人的作品无处可知,你看历年高考卷,好多都是史料没什么记录的诗人和作品,现在学好各种做题方法就好了

每年的考题都不一样,你应该学习更多

今年辽宁高考语文卷古诗词鉴赏分析题是什么

38王茹月朗读13天,练字&天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说阅读诗歌,应注意意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以及意境的特征,它们共同为表达情感而服务。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问:炼字、分析语言特色、分析技巧手法、分析构思。从诗歌的内容方面提问:分析句意、分析意境、分析主旨。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技巧手法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议论、铺陈等。表现手法,如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象征、对比、虚实(虚实结合或由实入虚)、用典、化用、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可参看《导与练》01、比兴:渲染或导引02、比喻:突出、化虚为实03、比拟:形象生动04、对偶:整齐含蓄05、对比:鲜明突出06、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07、双关:含蓄委婉、趣味08、夸张:浪漫、突出醒目09、借代:简练含蓄10、互文:言简意赅11、反问设4)祝愿问:承启深化、强调12、反复:强调突出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首尾照应过渡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深入伏笔先总后分照应等先景后情卒章显志※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4、答题模式:①阐明句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分析主旨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现实。※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都附带有高考真题字数太多打不下精简了这些内容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解题技巧训练

[备考攻略]

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

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的疾苦,担忧大前途命运。

2.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3.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内容特点;

1)热爱自然美景

2)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

3)归隐,厌弃官场,对现实不满

4.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行文中有“胡”字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

2)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3)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的惨烈

4)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痛苦

5.行旅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写法、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

1)旅途的艰辛、、飘零之感

2)思乡怀人

6.闺怨诗

1)妇女队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盼归

3)希望丈夫建功立业

4)对的厌恶

7.送别诗

形式特点:“赠”、“送”、“别”

写法特点: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想象

内容特点:

1)依依不舍

2)慰勉或告白

3)想象别后

答题方法

提问方式:

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构成

(1)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

(3)形象的意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

9. 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0. 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

11. 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

二、鉴赏事物形象型

提问方式: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某某指什么?某某在诗中是什么意思?某某的寓意是什么?

答题步骤:

1)概括诗中所描绘诗中的主要物象

2)分析物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3)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意象: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菊花象征隐逸品格的高洁

梅花象征傲霜斗雪、坚强纯洁的精神

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

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

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

落叶代表悲秋、失意

落花流水象征韶华易逝、美人迟暮

闻雁叫而思归

望月怀远(思人、感慨人生)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22王梓暄朗读20天,练字20天归

鹿车:归隐山林

草木茂盛:表现荒凉、凄冷,以茂盛来反衬之,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漏声:时间短暂

渔樵:隐士归隐山林

落叶落木: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岁月的衰老。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猿猴:哀伤 凄厉 沙鸥:飘零 伤感

玉:高洁、脱俗

沧州:隐居。蝉:高洁 寒蝉:凄凉。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 春雨是清新,凉爽的,让人感受到自然人生美好的一面 . 秋天的雨是冰冷的,是绵延不绝的,让人体会到悲凉,愁苦,冷清

如何应对高考古诗词中赏析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27王钲淯朗读17天,练字17天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高考古诗词题应考对策 八成题目是唐宋作品

高考()古诗词该如何复习?分析去年多个省市的19套古诗词考题(含上海春季高考题),可以从中发现不少规律,按照这些规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相应对策。现整理于此,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2009年考题分析与启示

1.从考查学生能力来看,19套题共有题目43个,考查作品“理解能力”的题目26个,占60.5%,考查“鉴赏能力”的题目15个,占34.9%,考查“评价能力”的题目2个,占4.6%,因此,古诗词鉴赏题,名曰“鉴赏评价”,实则以“理解”为主,换句话说,就是考你把作品“读懂”了没有。

2.从作品的朝代来看,涉及到四个朝代的20位诗词作者:选自唐代的作品有6位,占30%;宋代的作品有10位,占50%;金元时期的作品有3位,占15%;清代的作品1位,占5%。唐宋两代的作品共占80%,说明诗词鉴赏的积累和学习应该还是以唐宋两代的作品为主。

3.从作者的知晓度来看,既有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辛弃疾、杜牧、岳飞、秦观、姜夔等大家、名家,也有一般的作者,如张孝祥、叶梦得、司空曙等,更有不常见的作者,如严武、严羽、舒頔、王旭等。考大家、名家的作品也是比较“生僻”的作品。因此考题选材时,无论是名家还是一般作者,其作品都是比较陌生的、不常见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

4.从作品的体裁来看,主要是诗、词两种。 19套试卷涉及到的诗词作品共20首,诗歌12首,其中唐诗和宋诗各6首,唐诗6首中有七言绝句2首、五言律诗3首、七言律诗1首;宋诗6首中有七言绝句3首、七言律诗2首、五言律诗1首。词为8首,其中宋词4首、金元、清代词4首。由此可知,唐诗、宋诗、宋词仍是备考的重点,律诗又是诗歌中的重点。

5.从试题的分值来看,各省市试卷结构不同,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比较悬殊,为11分,有海南、宁夏卷和辽宁卷;的为6分,有天津卷、重庆卷、福建卷、江西卷和浙江卷;大多的省市为8分,有全国卷两套、上海春秋卷、四川卷、湖北卷、安徽卷、山东卷等八套;还有卷和江苏卷为10分,广东卷和湖南卷为7分。其中8到11分的试卷有12套,说明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6.从具体题型来看,有填充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开放题四种,其中简答题最多,选择题只有卷和上海卷考到,填充题也只有上海卷、浙江卷和湖南卷涉及到。

二、20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备考策略

1.以唐宋为主,避“熟”就“生”

诗词阅读和备考应该主要以唐、宋诗词为主,兼及元明清,无论是名家还是一般作者,其作品一般是比较陌生的。为可能地保证高考公平性,考题必须“避熟就生”。这一点告诉我们,在平时复习时除了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外,还要挑一些不常见的来阅读积累。

2.以理解为主,读“懂”至上

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要想掌握众多作品,实属不易。因此不应把备考重点放在押题、撞题上,而应把重点放在读“懂”和解题的方法上。从内容理解的角度讲,诗词文本所写是什么景物,什么,什么感情,什么思想等等,这些方面,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各种要素,都需要引起重视,经过适当的训练而有所领悟。

3.以考点为主,鉴赏是关键

对于诗词鉴赏而言,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考什么”。诗词鉴赏主要考查什么? 《考试大纲》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从2009年的诗词鉴赏考查来看,19套考题以理解为基础,侧重于“鉴赏”。在“鉴赏”中,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鉴赏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景物;二是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语言特点。前者侧重作品的内容,后者侧重作品的形式。因此,备考时要熟悉这些“考点”。

古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如忧国伤时的作品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的疾苦;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建功报国的作品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思乡怀人的作品有: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长亭送别的作品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生活杂感的作品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针对一首诗词,确定其感情,应注意:因诗而论,因境定情。

表达技巧,从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和托物言志等;从表现手法可分为渲染、赋陈、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擒故纵等;从修辞手法可分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叠字、设问、反问、双关、借代、互文、反衬、对比等。熟悉这些“考查点”,对鉴赏诗歌大有裨益。

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009年高考语文难点攻略8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语文:古诗歌阅读解题关键在抓住题眼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2019年辽宁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点评)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大纲解读]高考语文大纲与去年相比,无论是考试性质还是考试内容,均保持一致。语文试卷的结构及命题内容范围趋稳定态势。题型变化参考新课标Ⅱ语文试卷。其中,文言文句读、文学常识、理解性默写都已有直接体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调查类题目依旧不能忽视。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回归语文“基础”追本溯源

1、论述类文本阅读:以议论文为体裁,科学为取材范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关键在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考生切忌执拗追求要把文本内容“搞懂”。方法上,掌握出题方向,明晰设正方法及设误类型,做到按图索骥,照方抓才是正道。具体执行上,采用读、筛、代、比、除五步法,养成在原标记的习惯,既能保证正确率,又能提高效率。

2、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是古文入门的钥匙。在此基础上,扎实掌握文言词法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通字,结合文言句法的省略、前置、被动、判断句式才能得心应手的解决文言文中的句读题和翻译题。考生若能结合高考要求的古诗文背默篇目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古典诗歌鉴赏与评价:古诗歌阅读历来为高考拉分题目。大多考生未战先怯。解题关键在于审题。一定抓住题眼,明晰究竟是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类还是手法技巧类题目。一念之,谬之千里。对于古诗中常见关键的情感、手法、意象烂熟于心,才能临阵不乱,应对自如。

4、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该选做题建议考生选择实用类文本。无论为何体裁,主观阅读题的解题关键都在于从文本特征入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文本特征,相应也有不同的出题角度和侧重点。例如传记阅读。出题人一定会结合传记文本特征真实性、文学性、主观性、客观性、宏观性与微观性(时代性与典型性)与传主的人生经历与精神风貌交叉的点设题。考生培养“文体”意识是重中之重。

5、语言文字应用:考试说明对于高中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为:准确、简明、得体、连贯、生动、形象。题型包括成语、病句、语句补充、排序、句子的扩缩、仿写及图文转换。考生应培养以句子为承上启下,贯通字词句篇章之核心的意识。从简单的句子构成、修饰限定、衔接过渡、上下呼应做起,逐渐感受句子的温度与感情。

6、说理类文章写作:首先,考生应明确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本质的区别。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做到有步骤、有首尾、有主次、有详略、有过渡、有衔接、有照应的将思想情感组接,同时体现一个当代高中生视野的广度和剖析问题的深度。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建议从文章结构入手,以此为框架融入恰当的素材,精妙的语言与鞭辟入里的思想。具体体现为“凤头”、“猪肚”、“豹尾”。

高考语文古诗回答技巧?

一.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明确鉴赏要求

最重要的一个你自己的理解能力要强,一篇诗歌看下来要知道着篇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把你理解的中心思想写下来,要是真的不知道中心思想,就看看问中有没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然后围绕着这句话展开

一般中心思想离不开什么像思念祖国,热爱祖国,想念家乡,赞美母亲,怀念童年……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黑暗、世态炎凉,表达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怀抱负的诗作。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1996年全国卷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现,如1998年贾岛的《推敲》和2000年赵师秀的《约客》属于“闲适诗”。“闲适”诗大部分是表达诗人“独善其身”(孟子语)和“倚南窗以寄傲,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论)的心情。该类诗词题材广泛,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皆可入诗。它一般借助景物描写表现诗人的感情。《推敲》表现的是诗人悠闲的情趣,《约客》则表现诗人雨夜等候客人,而客人未至的焦急心情。两都有一种恬静怡然的风格。

一、表达技巧类。这类试题大致有下列几种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

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A、形象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义。答题步骤有: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作者的情感。 B、意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回答语言特色类试题可以用下列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此外,还应熟悉一些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首先要读熟,全篇不一定全背过,但说上句一定能接下一句。写的时候主要别写错别字就好。我高三就是这样的,古诗文从没刨过分,希望把经验告诉你。祝你学习顺利。

高考古诗答题技巧?? 有什么类型的古诗??怎么问 ??怎么答啊??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全体成员 Pract make perfect. Let's speak English toger!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的一种。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