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复读说明了什么?
包含北大学生重新参加高考的词条
包含北大学生重新参加高考的词条
包含北大学生重新参加高考的词条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一些高中毕业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选择复读。复读对这些学生来说可谓是压力山大。经历了高中三年高强度的学习,身心已是疲惫。还要担心第二年能不能考得上,担心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一些复读过的学生谈起复读的经历,很多都说是备受煎熬。
然而,近日从媒体上看到一篇,一位多次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前后四次复读,这位考生的做法这完全了我对复读的认知。
据媒体,张非读中专因为顽皮被学校劝退,不堪被冷眼,于是选择回中学复读,随后参加高考。2002年张非次参加高考就考上了复旦大学。但他没有去复旦大学就读,而是选择第二次复读,2003年张非考入北大。之后张非他又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均考入了清华大学。可以想象,张非给学弟学妹呈现的俨然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考场常胜将军。张非之后从清华毕业,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平淡。
看了张非的,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张非的事首先说明,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之后不一定就能人生出彩。北大清华是最有名的学府,大家都想去读,能考上的都是各地先的学生。近些年来,任何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名噪一时,不仅为所在学校带来名誉,也为父母、为家庭带来荣耀。学校为之放礼炮,家庭为之摆宴席。考生本人更是风光无限,但真正就读北大清华以后,如果不懂得继续努力,把考大学作为目标,读大学以后不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人生也就慢慢暗淡了。相反,那些没有读上大学的学生,之后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的学习专研,这些人反而能超过大学的毕业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科研成果。不久前就听说,我们本市一所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但里面有一位老师不是什么大学毕业,但非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张非一而再,再而三的考上名校,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考试的确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有的人说,考试成绩具有偶然性,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考试分数可能不能完全反应学习成绩,但绝大部分情况是可以检验出所学的。真正学得好的,怎么考都不会。不然的话无法解释张非一次又一次的考进清华北大等学府。总不能说张非每次考高分都是运气好吧。
复读能考出好成绩,这说明要想把知识点学得扎实,学得透彻明白。重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张非之前只是中专生,复读以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复读就是重复学习,说明重复能够把之前的知识点闹明白,理解的更透彻。
复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年龄更大了。人不是白活的,多活一年,多长一岁,自然明白很多人生道理,理解力,领悟力也会更强。
加之复读是学以前学过的知识,熟能生巧嘛,张非一次次取得高分就不难理解了。
于是觉得,孩子读书成绩不好,也并非就是笨,就是永远学不好。在学习中多重复知识点,也许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复读的人很多,但像张非这样,考上北大、清华后又去复读的却闻所未闻,怪自己孤陋寡闻吧。媒体称,张非读大学以后就不珍惜读书机会,沉迷游戏,被学校劝退了。
对于这个说法,笔者总觉得难以信服。一个在高中就能好好学习的人,读大学就不爱学习了?反复复读?难得复读对他更有吸引力吗?难得他就是为参加高考而生的吗?
联想这些年,一些中学为了提高知名度,为了抢夺优质生源,纷纷吸纳复读生,甚至是抢夺高分复读生。对高考状元,高考考入名校的学生给予种种奖励奖金。笔者感到,此人复读会不会就是谋取这些蝇头小利。比起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的确只是蝇头小利。
谁都想得到,考入名校,就有机会与更多学子一起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世界新领域,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遗憾的是,张非目光短浅,迷恋高考带来的关注和赞誉,看不到人生更高远的目标,
最终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工具,实在是可悲可叹甚至可笑!
2021年4月21日
现在清华北大招生复读生只要是分数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就没问题。只是要想复读上清华还是北大要有一定天赋才行,普通天赋的学生无限次复读下去,也是没有希望考上的。
因沉迷网络游戏被北大劝退,经过一年半的复读,重拾自信考上清华。两年时间,重庆男孩刘淼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从当初的内向、自闭,到如今一脸阳光面对陌生人侃侃而谈,时间仿佛一剂良,在医治好刘淼心灵创伤的同时,也向他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未来。
视频:神奇男生被北大劝退后又复读考进清华
媒体来源:深圳卫视
初进大学陷入迷茫
8月21日,刘淼从重庆独自一人坐火车来到,这是他第二次进京上大学。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
两年前,18岁的刘淼以685分的高考成绩被北大录取,这在他所住的区周家坝,可是条大。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的家庭里出了个北大高才生,确实是件大喜事。亲友们道贺的电话此起彼伏,刘淼的父母也是乐得天天合不拢嘴。
从小学起,刘淼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习对于他来说不是件费力的事,习惯的他一直梦想着长大后要当个伟人。高中三年,他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考上北大、清华。次高考的成功,让刘淼收获了实现梦想的兴奋和满足,也使他次在学习上遇到了困惑。
“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看到北大元培学院是不分专业招生,于是就选了它。”初进大学,刘淼很不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比较高,《高等数学》老师一讲就讲十多页,一节课内容需要课后花很多时间消化,而那时的刘淼还习惯于中学老师“指哪打哪”的教学方式。加上北大元培学院前两年都是不分专业培养,直到大二学期,刘淼还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他对前途和未来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困惑中。
因迷恋网游被劝退
“那段时间失去了对人生价值和目标的追求,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考上北大的目标实现了,至于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却一无所知。”面对这些困惑,刘淼没有想到去找老师和同学倾诉,性格内向的他选择了更深地封闭自己,他开始玩起了网络游戏。
早在高中时,刘淼就喜欢玩网游,在班里他是个玩《魔兽争霸》的男生。虽然喜欢玩,但那时的他自控力很好,并没有沉迷,也没有因此影响学习。而这一次,他却用网络游戏来排解大学生活的空虚无聊,麻痹自己。
从最初在学校计算机中心玩,到去校外网吧玩;从刚开始在课余时间玩,到一整天翘课去玩……刘淼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也因此一步步滑向危险的深渊。
大二学期结束,刘淼的学习成绩大面积“亮红灯”。当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时,一切都晚了。因为连续两个学期平均成绩达不到要求,学院决定劝退刘淼。
去年春节后,刘淼父亲接到了北大教务处对刘淼退学的通知。得知这个曾带给一家人无比荣耀的儿子,因为成绩不合格被北大退学的消息后,一向疼爱刘淼的母亲大病一场。
父母赶到,陪着刘淼在北大办理完相关手续。那一晚,父子俩在的宾馆里抱头痛哭。
2008年2月26日,带着深深的自责和遗憾,刘淼和父母离开了。
选择复读考上清华
从回来,刘淼没有回家,直接去了自己的母校——重庆八中,准备复读。作为学校曾经的荣耀,刘淼的照片一直挂在学校的光荣榜上,师生们早已认识了这位“牛人”。刘淼归来复读,引起不少人的背后猜测。刘淼次和班里同学见面时,用“我是从一个遥远地方的一所很的学校来”介绍自己,并坦然地亮出了自己的北大学生证。
刘淼面对过去的潇洒和坦诚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班里同学亲切地称他为“淼哥”,在全校,他则有个更广泛的称呼——“北大哥哥”。然而,从北大退学的伤痛并没有完全从刘淼内心中消除,退学后那年的高考他没有参加。在这大半年时间里,他每天思考着重新认识自己,面对未来,重新构建在北大已经崩溃的人生价值观。
“直到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我不过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的失败就在于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又不愿意面对平庸。”想明白这些问题后,刘淼很快找回了学习状态,也确立了未来的专业方向:建筑或电子信息。此后,在学校的模考中,刘淼几乎次次,甚至比当年应届毕业时还好。
今年高考结束,刘淼考出了680分的高分。成绩出来后,北大和清华的招生小组先后给他打来电话,询问其就读意愿,最终刘淼选择了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刘淼坦言,放弃北大是觉得那里不是很适合自己,或许清华偏理工的学习环境更对自己有帮助。
新的大学生活即将启程,对于未来的规划,刘淼认真地说,学习不用太好,中等就行,但一定要多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是否会继续深造,刘淼没有考虑过,但他会争取提前毕业,将曾经浪费的3年时光追回来。
英才档案
刘淼年龄:21岁毕业学校:重庆八中高考成绩:总分:680分语文120分数学137分英语142分理综281分
对话英才
认识自己最重要
记者:刚进大学遇到困惑时,为什么不找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
刘淼:从来没想过,我那时就认为遇到问题就应该自己解决,不用别人帮助,而我自身的阅历又不足以帮助我找到这些,于是,我就想到要找一个寄托,用它来缓解我内心的痛苦和折磨。我的朋友就是游戏里的朋友。
记者:在游戏中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刘淼:圣骑士,他是一个治疗者,是团队最需要的角色之一,每个团队都不能缺少。
记者:痴迷游戏到什么程度?
刘淼:基本上上午只上一节课,下午全部翘课出去玩,用半年的时间玩到了高端玩家。
记者:意识到危险了吗?
刘淼:大一下学期挂科三门,学校发了个警示寄到家。开始意识到危险,也特别恨自己,但从没想到退学这种事情会降临到我头上。
记者:复读一年半,你的改变是什么?
刘淼:我以前从不做家务,现在就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性格也发生了改变,有了感,以前这些是缺失的。还有与同学交流方面,以前自己有想法都不会跟他们说,现在会选择性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记者:想过自己会考上清华吗?
刘淼:当时并没有明确目标,前10名的大学就可以。只要自己想学,知道该学什么,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人际关系,这些学校基本都不多了。
记者:以你的经历给大学新生们一些忠告,你会说什么?
刘淼: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要多参加活动,学会与人沟通,多接触。不要像我,走了那么多弯路,用3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些,这个教训太深了。
他现在的生活也是非常不错的,每天让自己活在自己的生活里面,让人感觉到十分的厉害。
“学霸”复读说明了什么?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一些高中毕业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选择复读。复读对这些学生来说可谓是压力山大。经历了高中三年高强度的学习,身心已是疲惫。还要担心第二年能不能考得上,担心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一些复读过的学生谈起复读的经历,很多都说是备受煎熬。
然而,近日从媒体上看到一篇,一位多次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前后四次复读,这位考生的做法这完全了我对复读的认知。
据媒体,张非读中专因为顽皮被学校劝退,不堪被冷眼,于是选择回中学复读,随后参加高考。2002年张非次参加高考就考上了复旦大学。但他没有去复旦大学就读,而是选择第二次复读,2003年张非考入北大。之后张非他又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均考入了清华大学。可以想象,张非给学弟学妹呈现的俨然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考场常胜将军。张非之后从清华毕业,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平淡。
看了张非的,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张非的事首先说明,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之后不一定就能人生出彩。北大清华是最有名的学府,大家都想去读,能考上的都是各地先的学生。近些年来,任何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名噪一时,不仅为所在学校带来名誉,也为父母、为家庭带来荣耀。学校为之放礼炮,家庭为之摆宴席。考生本人更是风光无限,但真正就读北大清华以后,如果不懂得继续努力,把考大学作为目标,读大学以后不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人生也就慢慢暗淡了。相反,那些没有读上大学的学生,之后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的学习专研,这些人反而能超过大学的毕业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科研成果。不久前就听说,我们本市一所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但里面有一位老师不是什么大学毕业,但非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张非一而再,再而三的考上名校,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考试的确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有的人说,考试成绩具有偶然性,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考试分数可能不能完全反应学习成绩,但绝大部分情况是可以检验出所学的。真正学得好的,怎么考都不会。不然的话无法解释张非一次又一次的考进清华北大等学府。总不能说张非每次考高分都是运气好吧。
复读能考出好成绩,这说明要想把知识点学得扎实,学得透彻明白。重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张非之前只是中专生,复读以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复读就是重复学习,说明重复能够把之前的知识点闹明白,理解的更透彻。
复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年龄更大了。人不是白活的,多活一年,多长一岁,自然明白很多人生道理,理解力,领悟力也会更强。
加之复读是学以前学过的知识,熟能生巧嘛,张非一次次取得高分就不难理解了。
于是觉得,孩子读书成绩不好,也并非就是笨,就是永远学不好。在学习中多重复知识点,也许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复读的人很多,但像张非这样,考上北大、清华后又去复读的却闻所未闻,怪自己孤陋寡闻吧。媒体称,张非读大学以后就不珍惜读书机会,沉迷游戏,被学校劝退了。
对于这个说法,笔者总觉得难以信服。一个在高中就能好好学习的人,读大学就不爱学习了?反复复读?难得复读对他更有吸引力吗?难得他就是为参加高考而生的吗?
联想这些年,一些中学为了提高知名度,为了抢夺优质生源,纷纷吸纳复读生,甚至是抢夺高分复读生。对高考状元,高考考入名校的学生给予种种奖励奖金。笔者感到,此人复读会不会就是谋取这些蝇头小利。比起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的确只是蝇头小利。
谁都想得到,考入名校,就有机会与更多学子一起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世界新领域,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遗憾的是,张非目光短浅,迷恋高考带来的关注和赞誉,看不到人生更高远的目标,
最终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工具,实在是可悲可叹甚至可笑!
2021年4月21日
现在清华北大招生复读生只要是分数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就没问题。只是要想复读上清华还是北大要有一定天赋才行,普通天赋的学生无限次复读下去,也是没有希望考上的。
因沉迷网络游戏被北大劝退,经过一年半的复读,重拾自信考上清华。两年时间,重庆男孩刘淼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从当初的内向、自闭,到如今一脸阳光面对陌生人侃侃而谈,时间仿佛一剂良,在医治好刘淼心灵创伤的同时,也向他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未来。
视频:神奇男生被北大劝退后又复读考进清华
媒体来源:深圳卫视
初进大学陷入迷茫
8月21日,刘淼从重庆独自一人坐火车来到,这是他第二次进京上大学。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
两年前,18岁的刘淼以685分的高考成绩被北大录取,这在他所住的区周家坝,可是条大。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的家庭里出了个北大高才生,确实是件大喜事。亲友们道贺的电话此起彼伏,刘淼的父母也是乐得天天合不拢嘴。
从小学起,刘淼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习对于他来说不是件费力的事,习惯的他一直梦想着长大后要当个伟人。高中三年,他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考上北大、清华。次高考的成功,让刘淼收获了实现梦想的兴奋和满足,也使他次在学习上遇到了困惑。
“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看到北大元培学院是不分专业招生,于是就选了它。”初进大学,刘淼很不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比较高,《高等数学》老师一讲就讲十多页,一节课内容需要课后花很多时间消化,而那时的刘淼还习惯于中学老师“指哪打哪”的教学方式。加上北大元培学院前两年都是不分专业培养,直到大二学期,刘淼还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他对前途和未来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困惑中。
因迷恋网游被劝退
“那段时间失去了对人生价值和目标的追求,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考上北大的目标实现了,至于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却一无所知。”面对这些困惑,刘淼没有想到去找老师和同学倾诉,性格内向的他选择了更深地封闭自己,他开始玩起了网络游戏。
早在高中时,刘淼就喜欢玩网游,在班里他是个玩《魔兽争霸》的男生。虽然喜欢玩,但那时的他自控力很好,并没有沉迷,也没有因此影响学习。而这一次,他却用网络游戏来排解大学生活的空虚无聊,麻痹自己。
从最初在学校计算机中心玩,到去校外网吧玩;从刚开始在课余时间玩,到一整天翘课去玩……刘淼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也因此一步步滑向危险的深渊。
大二学期结束,刘淼的学习成绩大面积“亮红灯”。当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时,一切都晚了。因为连续两个学期平均成绩达不到要求,学院决定劝退刘淼。
去年春节后,刘淼父亲接到了北大教务处对刘淼退学的通知。得知这个曾带给一家人无比荣耀的儿子,因为成绩不合格被北大退学的消息后,一向疼爱刘淼的母亲大病一场。
父母赶到,陪着刘淼在北大办理完相关手续。那一晚,父子俩在的宾馆里抱头痛哭。
2008年2月26日,带着深深的自责和遗憾,刘淼和父母离开了。
选择复读考上清华
从回来,刘淼没有回家,直接去了自己的母校——重庆八中,准备复读。作为学校曾经的荣耀,刘淼的照片一直挂在学校的光荣榜上,师生们早已认识了这位“牛人”。刘淼归来复读,引起不少人的背后猜测。刘淼次和班里同学见面时,用“我是从一个遥远地方的一所很的学校来”介绍自己,并坦然地亮出了自己的北大学生证。
刘淼面对过去的潇洒和坦诚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班里同学亲切地称他为“淼哥”,在全校,他则有个更广泛的称呼——“北大哥哥”。然而,从北大退学的伤痛并没有完全从刘淼内心中消除,退学后那年的高考他没有参加。在这大半年时间里,他每天思考着重新认识自己,面对未来,重新构建在北大已经崩溃的人生价值观。
“直到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我不过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的失败就在于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又不愿意面对平庸。”想明白这些问题后,刘淼很快找回了学习状态,也确立了未来的专业方向:建筑或电子信息。此后,在学校的模考中,刘淼几乎次次,甚至比当年应届毕业时还好。
今年高考结束,刘淼考出了680分的高分。成绩出来后,北大和清华的招生小组先后给他打来电话,询问其就读意愿,最终刘淼选择了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刘淼坦言,放弃北大是觉得那里不是很适合自己,或许清华偏理工的学习环境更对自己有帮助。
新的大学生活即将启程,对于未来的规划,刘淼认真地说,学习不用太好,中等就行,但一定要多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是否会继续深造,刘淼没有考虑过,但他会争取提前毕业,将曾经浪费的3年时光追回来。
英才档案
刘淼年龄:21岁毕业学校:重庆八中高考成绩:总分:680分语文120分数学137分英语142分理综281分
对话英才
认识自己最重要
记者:刚进大学遇到困惑时,为什么不找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
刘淼:从来没想过,我那时就认为遇到问题就应该自己解决,不用别人帮助,而我自身的阅历又不足以帮助我找到这些,于是,我就想到要找一个寄托,用它来缓解我内心的痛苦和折磨。我的朋友就是游戏里的朋友。
记者:在游戏中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刘淼:圣骑士,他是一个治疗者,是团队最需要的角色之一,每个团队都不能缺少。
记者:痴迷游戏到什么程度?
刘淼:基本上上午只上一节课,下午全部翘课出去玩,用半年的时间玩到了高端玩家。
记者:意识到危险了吗?
刘淼:大一下学期挂科三门,学校发了个警示寄到家。开始意识到危险,也特别恨自己,但从没想到退学这种事情会降临到我头上。
记者:复读一年半,你的改变是什么?
刘淼:我以前从不做家务,现在就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性格也发生了改变,有了感,以前这些是缺失的。还有与同学交流方面,以前自己有想法都不会跟他们说,现在会选择性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记者:想过自己会考上清华吗?
刘淼:当时并没有明确目标,前10名的大学就可以。只要自己想学,知道该学什么,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人际关系,这些学校基本都不多了。
记者:以你的经历给大学新生们一些忠告,你会说什么?
刘淼: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要多参加活动,学会与人沟通,多接触。不要像我,走了那么多弯路,用3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些,这个教训太深了。
“学霸”复读说明了什么?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一些高中毕业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选择复读。复读对这些学生来说可谓是压力山大。经历了高中三年高强度的学习,身心已是疲惫。还要担心第二年能不能考得上,担心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一些复读过的学生谈起复读的经历,很多都说是备受煎熬。
然而,近日从媒体上看到一篇,一位多次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前后四次复读,这位考生的做法这完全了我对复读的认知。
据媒体,张非读中专因为顽皮被学校劝退,不堪被冷眼,于是选择回中学复读,随后参加高考。2002年张非次参加高考就考上了复旦大学。但他没有去复旦大学就读,而是选择第二次复读,2003年张非考入北大。之后张非他又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均考入了清华大学。可以想象,张非给学弟学妹呈现的俨然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考场常胜将军。张非之后从清华毕业,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平淡。
看了张非的,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张非的事首先说明,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之后不一定就能人生出彩。北大清华是最有名的学府,大家都想去读,能考上的都是各地先的学生。近些年来,任何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名噪一时,不仅为所在学校带来名誉,也为父母、为家庭带来荣耀。学校为之放礼炮,家庭为之摆宴席。考生本人更是风光无限,但真正就读北大清华以后,如果不懂得继续努力,把考大学作为目标,读大学以后不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人生也就慢慢暗淡了。相反,那些没有读上大学的学生,之后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的学习专研,这些人反而能超过大学的毕业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科研成果。不久前就听说,我们本市一所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但里面有一位老师不是什么大学毕业,但非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张非一而再,再而三的考上名校,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考试的确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有的人说,考试成绩具有偶然性,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考试分数可能不能完全反应学习成绩,但绝大部分情况是可以检验出所学的。真正学得好的,怎么考都不会。不然的话无法解释张非一次又一次的考进清华北大等学府。总不能说张非每次考高分都是运气好吧。
复读能考出好成绩,这说明要想把知识点学得扎实,学得透彻明白。重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张非之前只是中专生,复读以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复读就是重复学习,说明重复能够把之前的知识点闹明白,理解的更透彻。
复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年龄更大了。人不是白活的,多活一年,多长一岁,自然明白很多人生道理,理解力,领悟力也会更强。
加之复读是学以前学过的知识,熟能生巧嘛,张非一次次取得高分就不难理解了。
于是觉得,孩子读书成绩不好,也并非就是笨,就是永远学不好。在学习中多重复知识点,也许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复读的人很多,但像张非这样,考上北大、清华后又去复读的却闻所未闻,怪自己孤陋寡闻吧。媒体称,张非读大学以后就不珍惜读书机会,沉迷游戏,被学校劝退了。
对于这个说法,笔者总觉得难以信服。一个在高中就能好好学习的人,读大学就不爱学习了?反复复读?难得复读对他更有吸引力吗?难得他就是为参加高考而生的吗?
联想这些年,一些中学为了提高知名度,为了抢夺优质生源,纷纷吸纳复读生,甚至是抢夺高分复读生。对高考状元,高考考入名校的学生给予种种奖励奖金。笔者感到,此人复读会不会就是谋取这些蝇头小利。比起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的确只是蝇头小利。
谁都想得到,考入名校,就有机会与更多学子一起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世界新领域,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遗憾的是,张非目光短浅,迷恋高考带来的关注和赞誉,看不到人生更高远的目标,
最终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工具,实在是可悲可叹甚至可笑!
2021年4月21日
[img]“学霸”复读说明了什么?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一些高中毕业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选择复读。复读对这些学生来说可谓是压力山大。经历了高中三年高强度的学习,身心已是疲惫。还要担心第二年能不能考得上,担心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一些复读过的学生谈起复读的经历,很多都说是备受煎熬。
然而,近日从媒体上看到一篇,一位多次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前后四次复读,这位考生的做法这完全了我对复读的认知。
据媒体,张非读中专因为顽皮被学校劝退,不堪被冷眼,于是选择回中学复读,随后参加高考。2002年张非次参加高考就考上了复旦大学。但他没有去复旦大学就读,而是选择第二次复读,2003年张非考入北大。之后张非他又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均考入了清华大学。可以想象,张非给学弟学妹呈现的俨然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考场常胜将军。张非之后从清华毕业,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平淡。
看了张非的,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张非的事首先说明,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之后不一定就能人生出彩。北大清华是最有名的学府,大家都想去读,能考上的都是各地先的学生。近些年来,任何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名噪一时,不仅为所在学校带来名誉,也为父母、为家庭带来荣耀。学校为之放礼炮,家庭为之摆宴席。考生本人更是风光无限,但真正就读北大清华以后,如果不懂得继续努力,把考大学作为目标,读大学以后不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人生也就慢慢暗淡了。相反,那些没有读上大学的学生,之后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的学习专研,这些人反而能超过大学的毕业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科研成果。不久前就听说,我们本市一所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但里面有一位老师不是什么大学毕业,但非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张非一而再,再而三的考上名校,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考试的确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有的人说,考试成绩具有偶然性,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考试分数可能不能完全反应学习成绩,但绝大部分情况是可以检验出所学的。真正学得好的,怎么考都不会。不然的话无法解释张非一次又一次的考进清华北大等学府。总不能说张非每次考高分都是运气好吧。
复读能考出好成绩,这说明要想把知识点学得扎实,学得透彻明白。重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张非之前只是中专生,复读以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复读就是重复学习,说明重复能够把之前的知识点闹明白,理解的更透彻。
复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年龄更大了。人不是白活的,多活一年,多长一岁,自然明白很多人生道理,理解力,领悟力也会更强。
加之复读是学以前学过的知识,熟能生巧嘛,张非一次次取得高分就不难理解了。
于是觉得,孩子读书成绩不好,也并非就是笨,就是永远学不好。在学习中多重复知识点,也许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复读的人很多,但像张非这样,考上北大、清华后又去复读的却闻所未闻,怪自己孤陋寡闻吧。媒体称,张非读大学以后就不珍惜读书机会,沉迷游戏,被学校劝退了。
对于这个说法,笔者总觉得难以信服。一个在高中就能好好学习的人,读大学就不爱学习了?反复复读?难得复读对他更有吸引力吗?难得他就是为参加高考而生的吗?
联想这些年,一些中学为了提高知名度,为了抢夺优质生源,纷纷吸纳复读生,甚至是抢夺高分复读生。对高考状元,高考考入名校的学生给予种种奖励奖金。笔者感到,此人复读会不会就是谋取这些蝇头小利。比起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的确只是蝇头小利。
谁都想得到,考入名校,就有机会与更多学子一起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世界新领域,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遗憾的是,张非目光短浅,迷恋高考带来的关注和赞誉,看不到人生更高远的目标,
最终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工具,实在是可悲可叹甚至可笑!
2021年4月21日
现在清华北大招生复读生只要是分数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就没问题。只是要想复读上清华还是北大要有一定天赋才行,普通天赋的学生无限次复读下去,也是没有希望考上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