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公子江苏高考 鸿雁能艺考吗

艺考专区 2025-05-04 12:51:09

石鼓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好象在纵横成堆的古玩器中识得古鼎,又象那错落的众星辰中辨出了北斗。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漂流百战偶然存,千载谁与友?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巡四国,烹灭 救黔首。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守。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宋代·苏轼《石鼓歌》 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鸿雁公子江苏高考 鸿雁能艺考吗鸿雁公子江苏高考 鸿雁能艺考吗


鸿雁公子江苏高考 鸿雁能艺考吗


鸿雁公子江苏高考 鸿雁能艺考吗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巡四国,烹灭 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写物 , 抒情 , 历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嘉祐六年寒冬的十二月,我刚上任便去孔庙拜鲁叟。

旧时听说的石鼓今天见到了,鼓文雄奇有力如蛟似蛇走。

细看石鼓文字模糊好象指画肚,想读出声来又是那么难上口。

好古的韩退之慨叹自己生得迟,何况我又在韩公百年后。

强去寻找石鼓文的偏旁推敲点画,只认得一二还剩下八九。

终于认出了“我车既攻马亦同”,又辨认出“其鱼维鱿贯之柳”。

多半模糊得象疮痕和手掌老茧,形体不全尚能辨认出足跟与臂肘。

那么象娟娟的月牙隐入云雾,又真象好苗秃秃埋进深草里。

石鼓四处漂流历经百战还偶然幸存,不知它千载与谁作朋友。

上可与轩辕、颉帝古文奇字抗礼,下可把李冰阳和李斯的小篆哺育。

追忆昔日的鸿雁是歌周宣王名篇,当年太史籀用大篆来改变古文蝌蚪。

人心厌恶厉王、夷王之乱思圣贤,周室中兴天生了辅佐周王众耆耆。

他们东征徐虏象勇猛的强虎咆哮,北伐降伏犬戎多象轻易地驱使走狗。

周穆王征战犬戎得四狼四鹿而归,连连赐方叔、召虎以玉器斗酒。

每因军中击响犬小鼓而思将帅功绩,岂能敲击军鼓而烦劳瞎眼的礞瞍。

何人曾作《崧高》歌颂周王功业,写此文的作者名声应如衡山岣嵝。

勋功极大而又不矜夸居功占为已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那么的老实忠厚。

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寻不到年岁甲乙,那里还有名字记载着谁或某。

自从周王衰退更叠七【龙章凤姿】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国相继灭亡,竟然使一统的泰国积有九有之师。

秦朝扫除诗书崇尚暴虐的法律。放弃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

当年是何人辅佐暴君秦始?上蔡公子李斯牵着害民的黄狗。

登山刻石想记下自己功勋著烈,真个是后无继人前也不能成偶。

都说秦皇巡视被他占领的四个,烹灭了 说是他解救了黔首。

连《六经》也化作了灰尘,真担心石鼓文也在当年遭到击剖。

传说九鼎之一沉沦在泗水河里,想让万民沉入水底去摸取。

暴君即使用尽了众多的人力,神物也不会染上秦国的污垢。

当时真不知石鼓到何处去避厄运,无奈何天工令神把石鼓把守。

人世兴亡多变而石鼓依然自闲,那些大富大贵们不朽也只有一朝。

细细思量万物事理而坐着叹息,人生怎么才能与石鼓那样长寿?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苏轼初登仕途,签判凤翔(今属陕西)。作者初到风翔府,拜谒孔庙,观看石鼓及其他七处遗物景观。嘉祐八年作《凤翔八观》八首,诗序中有“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的说法。《石鼓歌》是这一组诗的首。 赏析

“细观初以指画肚”以下十八句为第二小节,具体描写了所见石鼓的情状。诗人不言其妙,而言“指画肚”的揣摩;不言其古,而言“箝在口”的懊丧。昔韩愈作《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的喟叹,今诗人又瞠乎其后,如之奈何。然而,唯石鼓之妙而且古,令人欲罢不能。于是有“强寻偏旁推点画”的举动,一个“寻”字、一个“推”字,苦心孤诣,晰然可见。居然不无所得,前后辨认出“我车既攻”等完整的六句来,好比于器玩中识得古鼎、于星辰中识得北斗一般。“犹识”的“犹”字有聊以 之意,“仅名”的“仅”字却又见难以餍足之心,诗人此时,可谓憾喜参半。一脔既尝,必细窥全豹。于是诗人着力描摹了石鼓上其余的文字。“模糊”二句言其没者,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而残笔依稀。“娟娟”二句言其存者,秀见挺出,如缺月如嘉禾,而字形怪奇。“漂流百战”,回应前者,饱经风霜、硕果仅存,残破中有劲气。“千载”,回应后者,卓然标举、奇古无二,混沌中见精神。叙写至此,意犹未尽,故用“谁与友”的反诘。收束到石鼓的大篆书体,上与黄帝、仓颉的古文奇字分庭抗礼,下则哺育李斯、李阳冰的小篆,光前裕后。这八句用四组对仗,以存、没、显、隐的参错和对比来增加变化;句句如言石鼓之可识,句句又实言石鼓之不可识,然而,句句中却皆有石鼓的“古”“妙”二字在。用笔精炼,而石鼓的态势已历历在目。

“忆昔周宣歌《鸿雁》”以下十六句为第三小节,追叙石鼓的原始。石鼓经近人考证,断为秦时记载国君游猎的刻石,而唐宋人因“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与《小雅·车攻》的起句相同,多附会为周宣王时物。苏轼也不例外。

周宣王是历史上的中兴之主,诗人以“忆昔”突作折笔,以下即转入了对宣王政绩的赞颂。特为拈明“歌《鸿雁》”,不仅仅是为同下句“变蝌蚪”作文字上的工对。《鸿雁》为《诗经》篇名,古人认为是赞美宣王的作品,《毛诗序》所谓“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这里正代表了宣王安内的治绩。诗人重点在歌颂宣王攘外的武功,故此处仅用一句为后文拓出地步,王文诰评作者“得过便过,其捷如风”,颇中肯綮。同样,次句表出当时太史籀变古文为大篆,亦隐含了文德修明的意思。诗人认为宣王的中兴,合乎天道人心,人心厌夷王、厉王之乱而思治,而老成干臣如方叔、召虎、申甫、尹吉甫等又适为之辅弼,于是轰轰烈烈,武功烜赫:东征淮夷徐戎,壮士猛如怒虎;北平玁狁之患,如其指挥。掌管外交传言的象胥官,不断献上出自外邦的战利品;方叔、召虎一类的功臣,接连领受国君隆重的赏赐。“杂沓”、“联翩”两组联绵字,可用乐章作比:前者如促节,回应战事的频繁;后者如缓板,状写胜利的平易。至此,诗人方点明石鼓的原委:宣王制鼓是为推重将帅亦即是推重拨乱的,而不是用于自颂和自娱。《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大雅·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永观厥成。”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诗人断定石鼓是如《诗经·崧高》那样的颂功之作,与衡山岣嵝峰上的神禹治水碑同垂不朽;从宣王不炫己,以及鼓上无纪年、无作者姓名的情节上,进而推见了石鼓特出的一大长处,即“勋劳至大不矜伐”,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忠厚之风。结末的这段笔墨,实际上是对前所言石鼓辞密难晓的关应和生发。这一小节铺写酣畅,一气呵成。所谓物以人传,人亦以物传,著述宣王的“勋劳”,益见石鼓的崇高。在此小节中,诗人之笔已从石鼓的表象,进入了石鼓的内涵。

第四小节为“自从周衰更七国”至“无乃天工令守”的十八句,写石鼓“义不污秦垢”。上文“欲寻”、“岂有”二句运用缓笔,似漫无收束,此处首二句即紧接着突兀而至,犹如天空中适才还是白云冉冉,陡然阴霾一布,霆雨将至,具有撼动人心的效果。“竟使秦人有九有”,诗人毫不掩饰对暴秦的憎恶。用一“竟”字,比用遂、乃、因、却等字更见感 彩。“扫除”二句,为秦朝焚诗书、废礼乐的暴政先定一铁案。在这样严峻的形势背景之下,读者不禁要为石鼓的命运担忧。然而,诗人并未接写石鼓所遭受的浩劫,却串入了一段秦时石刻的情况。秦始皇、李斯等人,好刻石谀功,史载其先后于邹峄山、泰山、芝罘、琅玡、石门、会稽等处立石,这些石刻几乎便是秦人留与后世的全部文化遗产。其内容则无一不是“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语),如芝罘刻石词:“东游,巡登芝罘······烹灭 ,振救黔首。”

苏轼不无讽刺地援引了这些话,然与前定案数语对读,可见是欺人之谈。诗人于此串叙中多用讥刺,如以“上蔡公子牵黄狗”称代李斯,预示其日后覆灭的下场;以“后者无继前无偶”状写秦人刻石的骄矜,然而,“后者无继”,又同时带有不齿于后人的寓意。串写这一段,起著两个作用:一是以秦人“刻石颂功”的伪与劣,反衬出石鼓“功大不矜”的真与高;二是谓秦石既如此作伪,石鼓自然羞与同伍,必定不见容于当世,由此领起下文“此鼓亦当遭击掊”,可见它历劫犹存的不易。昔韦应物《石鼓歌》也写到“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之犹悬隔”。但苏轼于此,挖掘得更深刻,发明得更透彻。石鼓究竟如何度此大劫,世无明载。诗人遂联想到另一“神物”———相传铸于夏禹时代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石鼓不显于秦,当亦是神暗中呵护吧!这里以“传闻”证未传未闻,虽以不解解之,但揆度合于情理,又仍关应全篇所叙述的石鼓的古、妙、真、高,可谓神来之笔。

四句为第五小节,以感叹石鼓的长存作尾。前面极力铺排石鼓经周之盛,历秦之衰,此处仅用“物自闲”三字轻轻带住。前面大量篇幅驰神走笔于石鼓之中,此处却又忽出作者,与起首四句呼应,而余意固无止尽。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唐代·李白《紫藤树》

紫藤树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写物 , 抒怀 , 抱负志向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唐代·李嘉祐《寄王舍人竹楼》

寄王舍人竹楼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石鼓歌

宋代 : 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巡四国,烹灭 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 写物 , 抒情 , 历史

鸿雁不来风雨多的上一句是什么

鱼书雁信:【拼音】: yú shū yàn xìn泛指书信。

鸿雁不来风雨多的上一句:故园亦有如烟树。诗词名称:《宛陵馆冬青树》。本名:赵嘏。字号:字承佑(一作承_)。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出生时间:约806年。时间:约853年。主要作品:《长安秋望》《江楼有感》《江楼感旧》《忆山阳二首》《东望》等。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鸿雁不来风雨多”的详细介绍:

一、《宛陵馆冬青树》的全文点此查看《宛陵馆冬青树》的详细内容

碧树如烟覆晚波,清秋欲尽客重过。

故园亦有如烟树,鸿雁不来风雨多。

二、赵嘏其他诗词

《齐安早秋》、《江楼有感》、《江楼感旧》、《三、蒋干盗书长安晚秋/秋望/秋夕》、《东望》。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宛陵馆冬青树的详细信息

急需‘鸿雁’葫芦丝简谱,降b调的。

【成语故事】南朝时候,宋朝的陆凯与文人范晔关系特别好,经常书信往来。一天陆凯在江南采得梅花一枝,并做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寄给长安的范晔。范晔收到后感动万分。

《鸿雁》葫芦丝降b调简谱

歌曲:鸿雁

歌手:呼斯【斐然可观】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形容才干或声名显着。楞

填词:吕燕卫

谱曲:乌拉特民歌

歌词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天苍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北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

琴声长,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扩展资料

《鸿雁》,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塞北》中,2009-10-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沙宝亮演唱的《鸿雁》,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季 第7期》中,由快乐阳光公司发行于2013-03-01,该张专辑包含了8首歌曲。

2、腾格尔/迪玛希Dimash演唱的《鸿雁》,该歌曲收录在专辑《2019江苏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2019-02-05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鸿雁降央卓玛 原唱

《诗经·巧言》。巧言:恭维、奉承人的花言巧语。簧:簧舌,乐器中用以振动发声的弹性薄片。颜之厚:脸破厚,不知羞耻意。这两句大意是:说起花言巧语来像吹奏笙簧一样动听,脸皮真厚啊!这两句以“簧”比喻巧言虽花哨动听,但却虚伪无用,生动形象,十分贴切。多用来讽刺那些善于吹吹拍拍,阿谀谄媚的之徒。

《鸿雁》降央卓玛原唱歌词如下:

首四句为小节,以初见石鼓的时、地领起。言时,用古史笔法,是长篇大赋的常用手段。言地,仅出“见鲁叟”三字,却既点明凤翔孔庙的所在地,又借此烘示出古鼓的庄重崇隆,意兼虚实。诗人从政伊始即思先睹为快,其渴慕之情可以想见。所以,“文字郁律蛟蛇走”云,既是“今见”的感觉,又实是“旧闻”的印证。石鼓的古拙而玄妙,庄严而飞动,以及诗人快慰而不满足,而亟欲深究的心情,竟都在短短四句之中显露出来了。

鸿雁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没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情存长

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鸿雁》是降央卓玛演唱的歌曲,吕燕卫由作词,收录于2009年12月1日发行的专辑《东女国》中。2009年3月,降央卓玛参加“走向阳光—庆祝百万农奴解放50文艺晚会”,演唱歌曲《多彩的哈达》。同年6月,参加第九届文艺汇演,演唱歌曲《阿思念》,同年12月发行音乐专辑《东女国》。

歌手

降央卓玛,1984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藏族女歌手,200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2005年毕业后,降央卓玛参演舞剧《梦幻康巴》,获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声乐表演一等奖。2006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获得独唱金奖。2008年4月,发行张音乐专辑《这山这水》。

2010年4月发行音乐专辑《之声》,2011年1月发行音乐专辑《金色的》。2022年2月1日,参加《2022年江苏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故乡的歌谣》。2023年1月,参加《百花迎春—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演出,2月20日,参加《2023藏历水兔新年联欢晚会》,演唱歌曲《故乡之上》。

关于描写鸿雁南飞的诗句有哪些?

【译文】:如果卜筮之所以成相,老虎可以占卜而地可以选择,什么是半诚实而一半不相信吗?

一、《闺怨》【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释【鸿雁传书】:鸿雁:大雁.用其指书信往来.】

闺怨: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或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伏波营: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二、《瑶瑟怨》【唐代】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

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冰簟(diàn):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碧天:青天;蓝色的天空。

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三、《霜月》【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四、《长安秋望》【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五、《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三台共舞是指哪三个台风

2023年三台共舞是指“苏拉”、“海葵”、“鸿雁”。

“苏拉”的路径最为奇葩,先在菲律宾吕【出自】: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宋岛东北部洋面徘徊,化身绘图,在海上转个360°的圈圈。这届台风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最奇葩,只有让你想不到。

但不要以为“苏拉”回到生成的地方就完事了,转圈圈只是积蓄能量的过程,预计它最强可达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

之所以转圈圈是因为缺乏气流,等副热带高压加强,“苏拉”便有了前进的方向。如果后期副热带高压偏强,“苏拉”可能西行影响华南,如果副热带高压没有预想中强,可能北上影响华东。

除了超强台风“苏拉”之外,还有两个台风在太平洋上活动: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强热带风暴级)的中心附近风力有10级(28米/秒)。

预计,“海葵”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华东沿海靠近,强度逐渐增强。今年第12号台风“鸿雁”(KIROGI)(热带风暴级)中心附近风力有9级(23米/秒)。预计,“鸿雁”将以每小时25-3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

预计今秋将有五个左右的台风生成:

截止2023年8月31日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表示,目前,西北太平洋已经有三个台风同时存在——九号台风“苏拉”,十一号台风“海葵”,十二号台风“鸿雁”。

“海葵”未来可能影响我国浙江,以及华东的江苏、上海等地。对于第12号台风“鸿雁”,许映龙表示,它未来主要是影响日本一带,对我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此外,许映龙介绍,“苏拉”和“海葵”双台风会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据悉,气象学上,一般两个台风之间的距离在2000公里内,会产生相互影响;在1200公里到1500公里内,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来说“苏拉”和“海葵”之间有这种直接相互影响。

而台风“鸿雁”虽然预计对我国没有影响,也会和“海葵”发生相互作用。所以目前来说,这三个台风的预报难度相对较大。

许映龙介绍,一般双台风如果接近到700公里以内,会产生互旋、合并,但目前来说,“苏拉”和“海葵”之间并不会互旋后合并。更多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双台风靠近以后,逐渐地远离,即互斥,有点像弹开。

“如果‘海葵’的登陆地点偏南的话,‘苏拉’可能会在登陆以后向西偏南方向,鱼封雁帖 泛指书信。甚至出海,这样产生互旋。如果‘海葵’的登陆地点更为偏北一些,‘苏拉’可能会深入广东的内陆地区。它们之间现在更像互相排斥的关系。”

“未来可能要关注台风‘海葵’,它存在北上的这种可能性”。许映龙表示,气象部门会持续关注“海葵”的路径和强度变化。不过,许映龙指出,台风“海葵”不存在造成极端降水的可能性。

以上内容参考:

表示书信的成语?

A. 形容书信的成语

形容书信的成语

【白绢斜封】:古人把信写在白绢上,然后斜封邮寄.指书信.

【拜手稽首】:拜手:作揖;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于书信向对方表示敬意.

B. 有关书信的四字成语

雁足传书、寄雁传书、蒋干盗书、黄耳寄书、鱼封雁帖

一、雁足传书

白话释义:“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出处:《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翻译: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二、寄雁传书

白话释义:指传递书信。

朝代:宋

作者:黄庭坚

出处:《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翻译: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白话释义: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朝代:明

作者:罗贯中

出处:《三国演义》: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冒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令斩了蔡瑁、张允。

四、黄耳寄书

白话释义:指传递家信

朝代:晋

作者:唐房玄龄

出处:《晋书·陆机传》至黄耳寄书

翻译: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

五、鱼封雁帖

白话释义:指书信。

朝代:古代

作者:苏州人士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

翻译:湘江水枯竭,燕山断了,用鱼尾封住雁脚上的书信

C. 代表书信的成语

陇头音信

lǒng tóu yīn xìn

【解释】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书信

D. 形容书信写得很优美、真诚的成语有哪些

【笔底生花】形容文采特异,作品华丽。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摛翰振藻】翰:毛笔,引申为文词;振:发舒。施展文采,铺陈辞藻。

【辞趣翩翩】辞趣:文辞的意趣;翩翩:形容风致、文采的优美。指文辞的意趣很优美。

【摛文掞藻】摛、掞:发舒,铺陈。施展文采,铺陈辞藻。

【才藻富赡】藻:文采;赡:充足。富有才华文采。

【摛藻绘句】摛:铺陈;藻:文采。铺陈辞藻,描绘句子。形容以华丽的辞藻写作。

【才藻艳逸】才藻:才情和文采,才华;艳:华美;逸;超逸。才华华美超逸。

【凤采鸾章】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

【凤彩鸾章】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

【放诞】指有文采,言行不受礼法束缚。

【儒雅】: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惊采绝艳】指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口吐珠玑】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

【龙章凤函】比喻文采炳焕。

【铺采摛文】指铺陈文采。

【翩翩公子】旧时对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

【翩翩年少】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

【弸中彪外】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弸中肆外】弸:充满。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起凤腾蛟】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情文相生】情:思想感情;文:词藻。比喻文章感情深沉,文采和思想互相补充。

【吞凤之才】指丰美的文采。常用来形容擅长写作。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天上石麟】旧时称人有文采的儿子。

【文炳雕龙】炳:形容有文采;雕龙:擅长写文章。文章写得很出色,极富文采。

【文采缘饰】文采:指文章精采;缘饰:指衣物镶缀的花边。指花边文学,文笔

【衔华佩实】衔:包含;华:比喻文采;佩:佩带;实:果实,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

【稀句绘章】绘:雕绘。雕饰文章字句,使之增加文采。

【稀章绘句】绘:雕绘。雕饰文章字句,使之增加文采。

【衙官屈宋】衙官:军府的属官;屈:屈原;宋:宋玉。要以屈原、宋玉为属官。原为自夸文章好。后也用以称赞别人的文采。

【扬葩振藻】葩:华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

【有色有声】原形容既有声望,又有文采,看起来十分显耀。后也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言文行远】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云霞满纸】云霞:比喻文采。形容满眼都是精采的文笔、

E. 与“书信”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鱼信雁书:【拼音】: yú xìn yàn shū鱼信、雁书:古代指书信。后多用以指书信。

黄耳寄书:【拼音】: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 指传递家信。

雁足传书:【拼音】: yàn zú chuán shū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雁足留书:【拼音】: yàn zú liú shū雁:大雁;书:书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鱼书雁足:【拼音】: yú shū yàn zú鱼书、雁足:古代传说指书信的传递者。后多用 以指书信。

黄耳传书:【拼音】: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 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书不尽言:【拼音】: shū bù jìn yán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 结尾习用语。

陇头音信:【拼音】: lǒng tóu yīn xìn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拼音】: shūbùjìnyán,yán bù jìn yì 书信。信中难 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F. 关于信的成语

信手拈来、半信半疑、半信不信、言而有信、信誓旦旦

一、信手拈来 [ xìn shǒu niān lái ]

【解释】: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出自】: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诗:“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

【译文】:前一位只是长得好看,但是公子不是,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随手就来像是早就准备好似的。

二、半信半疑 [ bàn xìn bàn yí ]

【解释】: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是非不能肯定。

三、半信不信 [ bàn xìn bù xìn ]

【解释】:指不完全相信。

【译文】:如果卜筮之所以成相,老虎可以占卜可以选择,什么是半信息而一半不相信吗?

四、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文】: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五、信誓旦旦 [ xìn shì dàn dàn ]

【解释】: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出自】:周 孔子编订《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译文】:有说有笑心喜欢,信誓旦旦定终身

G. 关于带信字的成语大全

关于带信字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半信半疑,渺无音信,背信弃义,将信将疑,通风报信。

成语详解:

一:半信半疑[ bàn xìn bàn yí ]

详细解释

1.【解释】: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是非不能肯定。

2.【出自】: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二:渺无音信[ miǎo wú yīn xìn ]

详细解释

1.【解释】:指毫无消息。亦作“渺无音讯”。

2.【出自】:巴金《发的故事·窗下》:“你不能就这样渺无音信地丢开了我,让我孤零零地信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

三:背信弃义[ bèi xìn qì yì ]

详细解释

1.【解释】: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2.【出自】:《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四:将信将疑[ jiāng xìn jiāng yí ]

详细解释

1.【解释】: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2.【出自】: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五:通风报信[ tōng fēng bào xìn ]

详细解释

1.【解释】:风:风声。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2.【出自】:清·颐锁《黄绣球》第二十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H. 关于信件的成语

【白绢斜封】:古人把信写在白绢上,然后斜封邮寄.指书信.

【拜手稽首】:拜手:作揖;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于书信向对方表示敬意.

【苞苴竿牍】: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草草不恭】:草草:杂乱不整齐的样子;恭:恭敬.草率而不恭敬.常用作书信中的自谦之辞.

【断羽绝鳞】:断绝书信.羽鳞,犹鱼雁.

【蜂媒蝶使】: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付诸洪乔】: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河鱼天雁】: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鸿断鱼沉】: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寄雁传书】:指传递书信.

【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陇头音信】: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冒昧陈辞,有辱清听】:清听:是对听话者的敬词.书信中常用的谦辞,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请收信人谅解、采纳.

【目断鳞鸿】: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平安家书】: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青鸟使者】: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书不尽言】: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停云落月】: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雁去鱼来】: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I. 与书信有关的成语

苞苴竿牍 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断羽绝鳞 断绝书信。羽鳞,犹鱼雁。

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套书》:“因科举离乡半春,从别后断羽绝鳞。今日天教遇你们,趁良使附归音信。”

堆案盈几 堆:堆积。案:案头。公文、书信、图书等堆积满案头。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

蜂媒蝶使 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出处: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疏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付诸洪乔 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河鱼天雁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鸿断鱼沉 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寄雁传书 指传递书信。

出处: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目断鳞鸿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停云落月 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出处: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言不尽意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雁去鱼来 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出处: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莺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鱼来传恨词。”

雁素鱼笺 指书信。

出处:明·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离愁满怀谁与传。”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鱼肠尺素 指书信。

出处: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凤足数行,书此谢辞,终知不尽。”

鱼肠雁足 泛指书信。

出处: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鱼沉鸿断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又恐鱼沉鸿断,阻隔云山,衔悲饮泪有万千。”

鱼沉雁静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

鱼沉雁渺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谡如蒿目时艰,空自拊髀,兼之宝山僻在海隅,文报不通,迢递并云,鱼沉雁渺,十分懊恼。”

鱼沉雁杳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唐·戴叔伦《相思曲》:“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南宫词纪·绛都春·四时怨别》:“伤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封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出处: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出处:《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原文译文赏析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写物 , 赞美 , 抒情 , 隐居闲适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漂流百战偶然存,千载谁与友?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巡四国,烹灭 救黔首。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守。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宋代·苏轼《石鼓歌》

《国风·周南·麟之趾》

楼南:一作“楼台”。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译文】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注释】

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于(xū虚):通吁,叹词。于嗟:叹美声。

定:通“顁”,额。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公族:与公姓义同。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1.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淇奥》。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锉锉平,指加工象牙。琢(zhuó浊):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头。这两句大意是:(修养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锉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条以加工骨器、玉器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养品行,坚持德行的砥砺。所以原诗说:“有匪君子,~,”后多用~来形容研讨学问或修饰文章。切、磋、琢、磨是四个表现精雕细刻的动词,该名句连用四个动词,增强了直观性,使较为抽象的砥砺德行、研讨学问通过几个巧妙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来。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信誓:忠实的誓言。旦旦:发誓时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这两句大意是:当初你起誓时是那样虔诚恳切,没有想到现在你会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两句在原诗中是弃妇指责她丈夫背誓负情的,如今可用以形容有些人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态度不庄重,需要时不惜海誓山盟,仿佛非常诚恳、坚决;实际上寡情少义,见异思迁。此外,现在“信誓旦旦”已成为使用范围很广泛的成语,多用于形容誓言的真诚。

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蓼莪》。哀哀:悲怜、痛惜。生:养育。劬(qú渠)劳:辛劳、劳苦。进两句大意是:可怜我的父母,生养我受尽辛苦。原诗是写儿子悼念父母的,主要表达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赡养父母,报恩德于万一的感情。这两句流露出对父母的深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或追悼,也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恤、顾念。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所谓:所说的,这里指所想念的。伊人:此人,这个人,指诗中主人公所想念的人。一方:另一边,即对岸。这两旬大意是:我所思念的这个人,在大水的另一边。原诗是表现怀人时惆怅心情的名篇,这两句着重强调一水之隔,阻断了他们的爱情。同时,“水”还泛指他们爱情问的种种障碍。后世多用这两句形容情侣间的两地相思;有时也用。“在永一方”形容所思念的人离得很遥远,或形容虽近在咫尺,但仿佛一水之隔。可望而不可即。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蒹(jiān兼):没有长穗的芦苇。葭(jiā加):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露:由于气温下降(仍高于0℃)而凝结于草、木、土、石等物体上的水珠。霜:气温降至O℃以下时,地面物体上凝结的白色冰晶。这两句大意是:深秋已经来临,水边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叶上的白色露珠,已经凝结成霜晶。这是《诗经》中一首爱情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冷落凄凉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爱情的悲剧气氛。“白露为霜”是流传最早的吟咏霜露的诗句,既是写景,又标志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

7.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诗经·鸿雁》。鸿雁:两种水鸟名,大曰鸿,小曰雁,连言之称鸿雁。于:动词词头,无实义。肃肃:羽声。这两句大意是:鸿雁高飞,羽翼发出肃肃的声音。这两句写鸿雁远飞,在原诗中用以起兴,引起对远出服劳役的征人的思念。雁善飞行,是候鸟,因时迁徒,来去有定候,加之《汉书·苏武传》称以帛系雁足可以传书,因此“鸿雁”、“雁足”、“雁帛”、“雁书”、“飞鸿”均可比喻为书信,经常在古代诗文中出现,成为的典故。如“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寸心凭雁足”(王僧孺《捣衣》),“江驿比来无雁帛”(柳贯《舟中睡起》),“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等。

8.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睢》。钟鼓:古代的两种乐器。乐(le勒):快乐,这里用作使动词,乐之即使之快乐。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使她快乐。这两句在原诗中是承接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来的,描写那个男子想象着如果“窈窕教女”接受丁他的爱情,那么他便敲着钟、打着鼓去迎娶她,和她结成幸福的伴侣。可用于描写婚礼,也可甩于形容经过努力,有情人终成眷属。

9.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悠:长,辗(zhan展)转反倒: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这两句大意是:相思之情悠远又绵长,辗转床榻进不了梦乡。在原诗中,这两句写一个男子因为心爱的女子“求之不得”而夜不能寐,在床上“辗转反侧”刻画了一种单相思的苦况;现在可用以描写相思的煎熬,也可用以反映因心有所思而焦灼不安,不能入睡。这两句知名度很高,现在还常被引用,“辗转反侧”已成为成语。

10.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关雎》。窈窕(yǎotiǎo咬眺)淑女:温柔美丽的姑娘。崭寐(wùmèi悟妹):寤,醒来;寐,睡着。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无论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这两句写男子思偶的心情。他看中了一位“窍窕淑女”,无论白天晚上,无论醒时梦中都在思恋着她,想与她结为配偶。写男于思慕女子,苦苦追求时可以化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