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课记录_教师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

招生章程 2025-05-01 10:31:06

听课记录怎么写范例

听课记录是学生在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的一种方式。写好听课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一份听课记录的范例:

教师听课记录_教师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教师听课记录_教师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


教师听课记录_教师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


教师听课记录_教师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


日期:2021年9月1日

授课教师:张老师

授课内容:《古代文化史》章

主要内容:

1. 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及其影响。

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多元化的特点。

5. 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及其对后世影响。

个人感悟:

本次授课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努力学习。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1】 《氓》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2】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 程 :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3】

《氓》

(本诗的艺术特点缺失)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语文听课记录

语文听课记录 篇1 一、导入

教师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课题。

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

生:(稍待片刻,几位同学举起手)

师:(巡视片刻)还是请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来朗读一下吧。

生:课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看书。

(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组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围绕紫藤萝花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选择你认为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之处,说说你的看法?(题目)

4、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摘?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联想到了十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5、教师出示第三组师生探究性问题:

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对作者说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过作者这样的深切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三、总结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听课反思】

教师不必作秀,因为新课程需要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两个教学细节我是记忆深刻。其一是选一位同学来读课文,有那么的同学举手想要读一篇课文。但是这位教师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选了,她之所以没有一下子选择课代表来读课文,估讲也是想制造一种气氛──一种大家踊跃举手的感觉。仍就选课代表来朗读,而其他同学和老师则一起看着书听课代表读书。就这个教育细节,我有些意见。教师的这种行为里边有虚的成分,请一位同学来读整篇课文值得商榷,可以请几位同学分别部分自然段也许更好。这样学生参与的面也比较广,可以从刚才举手的同学中挑选一些。虽然是公开课,在考虑阅读效果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教师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对同学说: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意)。但是看着上面这三组问题,我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提出来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提的问题不会全部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只会部分含概。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以询问式居多,他们的提问只不过是想向老师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正如上课教师所讲,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美文。女作家宗璞通过“紫藤萝”这一普通的植物抒发自己别样的心情,见景生情。就这篇课文而言,我个人以为可以在解决了生词读音的前提下,让学生尽情的朗读,在读中体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和别样情怀。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它不应该是某个学生或教师表演朗读技巧的舞台。因为即使有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不佳,甚至是口吃、甚至是哑巴,但只要他的心灵能与文本对话,能与作者的思想对话。那么,他就能从课文中习得一些感悟和理解,从而真正的为自己将来的人生路提供帮助。

语文听课记录 篇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揭题导入

人类从蜻蜓身上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

(3)齐读自然段。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指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些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

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板书:细心发现)

陈老师抓住学生的学情,7课的生字比较简单,于是陈老师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读,去拼音读,读三遍后转入认字环节,在认字环节有侧重点,对于特别难写、容易写错的字特别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分享识字妙诀,认字的同时对字的形、义知识同时教导。学习完生字后并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

陈老师充分利用7课的教材特点,7课《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段落结构基本相同,于是采用了集中学习,段落教学的教学方法,选取一个段落为段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然后充分相信。鼓励学生小组自主学习余下的自然段,不懂就提问。陈老师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在位,授学生“渔”。

语文听课记录 篇3

一、复习检查

秋天到了,公园里的菊花开得可好看啦!这节课,我们和小作者再去公园——看菊花。齐读课题

【导入语活泼生动,且与课文自然联结。】

1.不过,我们得先准备好门票。读好词语的小朋友就可以拿到门票啦!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被新颖的话吸引住了。】

2指名读词

公园听tīnɡ许多许的第二笔是什么笔画?

舍不得好看

3齐读词语,大家都可以拿到门票。

二、精读课文

1、我们去公园看菊花啦!

出示课件一朵朵的菊花

你瞧,菊花好看吗?哪儿好看?

生:颜色好看姿态好看

你能用学过的成语赞美菊花吗?

【既有说话训练,又挖掘了学生的成语积累。】

2、今天,孙老师采集了一大片菊花,带回了教室。

出示菊花图

出示句子:黄huánɡ的白bái的淡dàn绿lǜ的紫zǐ红的

①师范读

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你能读好吗?自己先试试。

②指名读。师评价,并再次范读。生齐读。

3、师指图:你看这朵,正伸展着每一片花瓣,再看那朵,马上就要开放了,呦,这一丛是金的,那一丛是紫红色的。放眼看去,这一片片菊花都成了花的海洋。

②出示:一朵duǒ朵一cónɡ丛丛一片piàn片

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

【教师有感情地解说,为学生的朗读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

4、师引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①现在就是深秋了。打点深秋寒风

早晨,寒风吹在你的脸上,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冷的感觉。

②寒风嗖嗖地吹,而菊花却昂首挺胸,迎着寒风竞相开放。

③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寒风刺骨的感觉,更能让学生理解菊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5、小朋友们,有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这句话这么长,你有信心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你喜欢菊花吗?谁来夸夸菊花?

【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菊花,可以与文中相呼应,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7、师引读: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了离去。

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

8、我们还没有看过瘾呢!打开书,自由读课文。

读得这么好听,你能背下来吗?

①自己背②老师考考大家谁能根据提示,背这一段?

出示: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白的,,紫红的,一朵朵,,一片片,它们正迎着的寒风开放呢。人们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

指名背齐背

9、爸爸说了什么?自由读课文

重点理解“许多花谢了”。指名说

10、师读第四自然段

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语文听课记录 篇4

《回声》一课是用科学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教学这一课,要让学生在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一定的自然知识,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欣赏课文中精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王教师执教的二年级第三册《回声》一课的教案,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1、读的训练扎实有效,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

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这节课王老师在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悟情、悟理)上作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王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初读时,以学生的自由读为主,学第二段时采用教师范读,对青蛙的两次说话和它的回声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师的引读来理解。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动作读,亲身感悟到“捡”“扔”等词语的用法。

由于教师重视了读的训练,所以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水到渠成,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赞美、奇怪、欢乐等不同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在一节课当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就应点燃学生求索的火花,鼓励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探究,主动发展。黄老师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看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从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当中梳理这节课要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而现在的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往往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所以王教师学生“不读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圈圈划划,标注重点的句段和词语。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一课中,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是难点。现在大多数孩子对回声的了解只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让学生对回声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王老师在教学中除了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外,还运用和声音等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揭开回声的奥秘。比如对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在桥洞下面的叫声的演示和课堂结束时对山谷、礼堂等不同场景回声的演示,都加深了学生对回声的理解。

教师听课记录怎么写

教师听课记录怎么写介绍如下:

教师听课记录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

课堂实录如何记,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

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

3、实录,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

扩展资料:

写教学点评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2、总评,就是把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录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需要强调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录课堂实录,而不做点评,甚至相当一部分老师记录的是教者的板书,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此外别无他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的价值是不打的。好的听课记录应该是实录与点评的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点评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教师如何写听课记录?

1、记听课时间、地点、班级、授课人姓名、课题名称、听课性质等,以便以后翻阅时有助于研究。

2、记授课过程。授课人授课过程环节清晰完备,我们的听课记录也要体现出来

3、记教法学法。授课人用什么方法解决难点、突破难点,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些在我们的听课记录上都要有明显的记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